地名普查

当前位置:首页 >公共服务 >地名普查

小店村变迁

来源:小店区民政局???|???日期:2017-04-11???浏览量:10

   

    小店村落形成于北宋初。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6年),宋太宗征北汉,毁晋阳城,筑平晋城,设平晋县。小店地处宋太原府南官道与平晋城西官道交叉处,小店成为新建的平晋城向西通往晋阳故城之汾河渡口要地。因集市繁荣,商贾设店,初有小片客栈,后商贾会集成村,称小店。小店古名永安堡,俗称凤凰堡,以街巷形似凤凰而名。清《太原县志》作小店镇,曰:“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太原四达通也。”宋《大诏令》:“今既荡平(晋阳),当令众庶,永保安宁。”是为取“平晋永安”之意。永安堡为太原县二十五堡之一。明嘉靖《太原县志》载 ,“小店堡高二丈八尺,周长四百丈”。清道光《太原县志》载,“小店堡,本永安堡,高二丈八尺,周围四百丈,乃太原四达道也”。小店村历史上一直为古晋阳县、平晋县、太原县所辖。民国7年,太原县划为5个区,小店村为第二区治所。民国36(1947)年,小店设乡,9月,太原县改称晋源县,小店乡仍隶属之。1951年4月2日,晋源县划入太原市,汾河以东地区设立第七区,区政府驻北格,小店属第七区管辖。1953年11月26日,全市进行划分乡镇工作,设小店乡。 1954年1月2日,撤销第四区建置,将第七区改为第四区,区政府移驻小店村,6月4日,四区改为小店区。1957年3月12日,撤销新城、小店、万柏林、晋源4个区的建置,成立郊区,小店为小店乡驻地。1958年9月,小店乡改为人民公社建制,称为金星人民公社,公社驻地为小店,辖小店、小马、嘉节、大村、巩家堡、范家堡、红寺、李家庄、孙家寨、贾家寨村、杜家寨、宋环、温家堡、东桥、西桥、城西、圪塔营、下庄,以及西温庄、武宿、西贾、西攒、横河、寺庄、高中、北王名、南王名、东温庄、田庄、后所营、杨庄、南畔、薛店、南黑窑、化章堡、新营等36个大队。1959年 2月6日,撤销郊区建置,小店属南城区管辖。1960年3月5日,恢复郊区建制,设“大公社”,小店村为小店大公社驻地。1970年3月26日,撤销太原市郊区建置,新置南郊区、北郊区,小店为太原市南郊区人民政府驻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小店镇级建制,小店为小店镇人民政府驻地。1997年12月12日,太原市调整辖区行政区划,新设小店区,小店镇为小店区政府驻地。

    社会学家说:村庄是人类聚落发展中的一种低级形式,人们主要以农业为主,又叫做农村,是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成片的居民房屋构成建筑群; 集镇是乡村聚落的一种,拥有少量非农业人口,并进行一定商业贸易活动的居民点。集镇内部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商业街道居于核心的地位。小店村从形成村落到1970年成为太原市南郊区人民政府驻地,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建设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集镇。1999年出版的《小店村志》载:明末清初,小店村店铺林立,市场繁荣,成为当时周边各地的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重地。建国前,村内有凤凰街、南官道、草市街、东马道、西马道、堡西街等6条较宽的街道;民宅建筑、公共设施沿街道两旁展开,基本形成一定的格局。 “村中有真武庙、宝莲寺、关帝庙、文昌庙、河神庙、奶奶庙、吕祖庙等大小庙宇7座;民国25年(1936年),有各种商号店铺100余家。

    “城中村”是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1970年,太原市南郊区人民政府进驻后,小店村成为太原南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2005年底,小店城镇共建成街、路、巷30条,总长17354米,面积489201平方米;2012年,作为连接小店镇和市中心的主干道的真武路建成,整体提升了小店城镇品位。经过40多年太原市城市建设的扩张,作为太原市的卫星城镇,小店村也由集镇逐步演变为太原市的“城中村”。

    目前,“小店”一词已不再单一的村名,它有着众多的含义。“小店”,太原市的市辖区,是太原市最具活力的现代化都市新区、大太原经济圈的核心区域。“小店”,太原市所属县级政区,下辖6个街道、1镇2乡,共9个乡级政区、94个社区居委会、62个村民委员会;辖区东西最大距离为15.6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为22.53千米,总面积289.9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893.7人。“小店”,太原市的卫星城,小店区所属乡级政区,街道辖区内主要街道有人民路、昌盛街、通达街、康宁街、大运路、汾东路和高速公路互通口、太长高速公路;交通极为便利,有公交13路、870路、839路、836路、840路和村村通中巴客车运行;……。小店村,作为太原市的一个“城中村”,正随着它自身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太原市“南移西进”发展规划的不断实施、太原南部发展的重点区域——汾东商务区的建设而逐步“消失”,或者说“消融”,消融在龙城太原,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