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普查

当前位置:首页 >公共服务 >地名普查

明清全县第一村

来源:小店区民政局???|???日期:2017-04-10???浏览量:10



一、历史悠久地域宽

    地处汾潇二河三角平川地带的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辛村,明清至民国年间是太原县辖的第一大村。曾有“头辛村、二马村、圪地旮旯王郭村”的说法流传至今。其历史悠久,古同晋阳。在上世纪40年代前,村中还留有周边5米多大的“古高碓臼”及历史久远的“康碾宋磨”等遗物。证明高、康、宋姓即当地最早的居民住户。60年代山西曾在报上载文,说到春秋时期奴隶英雄柳下跖(山东人)从河南来到山西晋阳。在西山柳子沟山头插旗起义。辛村便是他来汾东时的吃住指挥据点。曾有“今人呼为柳家窝。”之记载。据清道光六年重修《太原县志》上说:“植福寺在辛村,始建自唐,历明,涂水涨没。

    万历二十四年,里人耕田获石佛于土中,重建。”其中与实不符之处在于重建时间上。唐代在辛村原址大寺地一带确实建有佛寺。明万历时出土石佛。名失考,寺与石佛也不一定同期。因为有市文管部门专家说过,这尊两米多高的白沙石释迦牟尼坐像与天龙山魏齐石刻相似。重建佛寺不在万历年间,而在宣德年间。重建后名“植福寺”,在其过殿立栏上有“明宣德年间造”的记载是最可靠的证明。尽管石佛供于寺内大雄宝殿,但独蹲三大塑像前的中间地上,明显像是补放进去的。此外还有元朝建的“紫云观”,明洪武时建的“龙天庙”等,可见辛村是个很古老的村庄。

    辛村原址偏西南,在唐建佛寺周围。五百年前因洪水冲刷淹没,才向东北方向转移,迁于今地“新村”。因念重建家园之辛劳故名辛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是农业命脉,河象母亲。早年辛村靠汾河水浇地,但河失治理,极易泛滥为患。据史料记载:汾河由北向南,从明弘治14年(1501年)至民国3 3年(1944年)全县因汾泛滥,造成损伤达11次。在清乾隆13年(1748年),光绪7年(1881年)和26年(1900年)又三次改道,冲毁农田。尤其第三次改道,从李家庄、大村之间,经西桥、温家堡、流涧、梁家庄,至北格汇潇河,离辛村很近,故受害非浅。古称洞涡水,亦称涂水的潇河,由东向西。在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夹带红泥土,水流湍急,洪溢淤漫,往往河底高出地面,淹没庄稼,冲毁村舍。从明正德11年(1516年)至清咸丰年间曾7次泛滥。延至民国年间又河道四次变迁。明嘉靖时从郜村改道,经辛村南、北格北、西流至监军庄村南入汾河。雍正时从侯家寨村南改道,至洛阳村北入汾河。道光时又改道张花村南,先西流,后南拐至清徐长头入汾河。民国年间又改道于大代村南,西流至洛阳、南马之间入汾河。其间第一、三次改道都直接影响辛村,受害更大。辛村人引潇河水灌田,早在明正德10(1515年)。由村民牛志春领导挖的白马渠,从榆次马村南取水,浇灌本村120顷耕地。以后才加上青龙、常安等五渠九村联合在此筑土堰拦河引水,并坚持多年。使耕地土质肥沃,五谷丰盈,辛村成了全县的产粮首户。特别是历明代通过洪洞大槐树多次移民来村后,人口大增。居民区村子周边长达5公里之多。连同周野土地,围长约有12公里。土地面积逐超原数,最高曾达14000余亩。这些都是“头辛村”美名来源的最主要因素。

 

二、村容庙貌颇雅观

    辛村由唐代起至元明清,古建筑逐渐增多,寺、观、庵、庙、楼、阁、祠、堡俱全。由唐建佛寺至“植福寺”,由元建“紫云观”至“观音海会”,还有明洪武时建的“龙天庙”明嘉靖时的“紫竹林”、“魁星楼”及清代建的两座“关帝庙”、“白衣庵”、“三圣庙”、“真武庙”、“文昌阁”(下层奉五道神)及遍布村内的几十个五道小庙。另有“张氏祠堂”、“何家堡”等。其中多数建筑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而解放后人为的拆除,破坏了文物古迹,实感可惜。现只能将现存的,又经新世纪重新修整、复建的,最主要的简介如下:

    (1)植福寺“过殿”:完整的“植福寺”为南向二进四合院建筑。其规模宏大、美观,临近无二。于1982年拆毁后,现仅留过殿五问,进深三间,高7.5米,面积165平方米。悬山顶琉璃脊,七檩五架椽,前有廊,无斗拱,手法朴实无华。后部勾连园山式、小式单檐,歇山顶抱刹一问,前后转通,可达后院。殿前长老桧树_棵。将60年代和1984年又两次入土,埋了将近40年才保存下来的石佛供于殿内,代为大雄宝殿,属县区级文物。

    (2)观音海会:原为“紫云观”,清乾隆14年5月重建为观音堂。北向与魁楼遥对,是二进三合院建筑,占地612平方米,前院有悬山顶山门三问,前后有廊,单昴三踩斗拱,门额书“观音海会”。十字脊钟鼓楼分左右。厢房东西各三问,中心有月门。后院有配殿东西各三大问。歇山顶,六檩单翘斗拱,前有廊,三板门,直榱窗,面积88平方米,高约6.5米。新请五尊铜佛像供于殿内。

    (3)魁星楼:位村中心,楼阁南向,属二层建筑。下有1.7米高的砖石台基,并带券口供五道神。后部设石磴上阁。基座上部周有石雕栏杆,中有殿阁,前有歇山顶式宝刹。出一昂三踩斗拱,周有廊,内奉文昌帝君,上有四柱承十字歇山顶建筑四明楼。木阶上楼,内供魁星,总高7.5米,属县区级文物。

    明清时的辛村,土地肥、庄稼好、产粮多,经济较繁荣,比较富发。村里历来就有塾学,提高文化。出过不少秀才、举人等和个别留外学生。这些晋商和有功名者在村中建有旗杆院、楼院、高房院、窨子院、当铺院及挂有“名标天府”匾的大厅院。后其中多数被拆改为平房,但大厅院基本原貌尚存。院门内有福禄寿三星照壁,上书傅山墨迹砖雕“双肯居”。三进院,二门结构完整,三门木刻及两侧砖雕花卉精致,很有价值。由于当时辛村寺庙多,建筑好,民宅整齐,村容雅观,也是成为“头辛村”的因素之一。

 

三、内外八景不虚传

    辛村内外八景简述如下:

    内八景: 1、植福古寺:现留过殿。在2000年修缮、彩绘,重塑佛像,石佛居中。2、石佛显灵:指里人耕田时,听到地下反复有“我要出去”的呼声,获石佛于土中之传说。3、神钟音堰:洪武年间铸的龙天庙钟,后移植福寺。同榆次上营村庙钟是姐妹钟,此敲彼应。音动听,能远播,20里外的筑堰人可听到钟声。1958年毁于炼铁。4、老桧千年:过殿前桧树,木有香味,至今独枝尚绿,寿可达千年以上。5、乐台龙卷:寺前的戏台,前梁木刻二龙戏珠,龙呈卷曲之势。同榆次永康圣母庙戏台为师徒戏台,徒超师艺,造型独特。60年代毁于失火。6、玲珑魁阁:面积不大,连台基三截各异,小巧玲珑。2000年复建,塑像。7、砚池无草:魁楼东侧的砚圪垛为魁星的砒水钵。浇完地,灌河水多年不长一草。2001年已石砌周边,边外栽花植树。8、古高碓臼:50年代填了河壑,据说在郜村旧抽水站下面。后改为“紫云宝观”,现为“观音海会”,两易其名。

    外八景:1、潇水东进:潇河水通过白马渠,从东流进,浇辛村周野的一万多亩耕地。2、龙行西北:天旱祈雨,从三贤村往辛村抬龙王时,在村西北方向所走的斜近道,行龙道。3、分水梯田:村东南方向,白马渠分流南、北两渠。两渠之间形成裤儿岔的梯田。地名叫风水渠。4、真武木刻:真武庙多尊木刻神像,雕工精湛,文管部门50年代,运往晋祠,后又听说转往天龙山。5、碱庄盐池:村北盐坊上民居背后,是出土盐原料的盐池,后改为鱼场、蓄水池。6、三甲甜泉:三甲井的水最好喝,在村东北半里处。7、南屏王庄:村南里许,被潇水冲淹而失的王家庄,有座南向庙(庙名失考)为辛村的南大门。8、北障盐坊:村北里许至今仍存的盐坊上也有座东向的关帝庙,是辛村的北门户。以上内景中除(1)只留过殿外(2)、(4)、(6)、(8)还存在;外景中除(4)转移不在村中外(3)、(5)、(8)仍存在。原有村北口的三圣庙、关帝庙,村东的文昌阁(下为财神庙),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拆毁。直至2002年才在各原址左右建起大照壁,装璜一新,以壁代庙,使村容改观,得到群众称赞。

 

四、民艺民传喜心田

    辛村人每年春节至正月十五,最迟添仓,较农闲时期及以“植福寺”、“观音堂”所起,延续多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九(十九是北格会,故推后十天)与七月三十日南北两大庙会,都是跨月会。明清时一赶三天,名驰晋中。配合节或会,请班子唱戏、唱秧歌、演杂技、赏歌舞,几乎年年有。正月十五点灯山,放焰火也是农民一乐。与此同时,还有五花八门的民间文艺上街排成一条长队,边走边表演,异彩纷呈。其中由翘棍领先开路,铁棍、背棍、担棍、弹心棍、高跷、旱船、假老背妻、刘三推车、二鬼摔跤、武社火、竹马、搅龙灯等,依次随后。并各配有锣鼓,以鼓点表演,热闹非凡。使人赏心悦目,一派欢乐祥和景象。

    民间传说,往往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每逢庙会和农闲闹红火时,也是寺庙开放,供人参观,上香朝拜神佛之际。这时最易听到一些民间与寺庙有关的传说。且津津乐道,溢美动听。

    现将辛村的几个传说分述如下:

    1、“石佛显灵”:在唐代始建的佛寺原址大寺地,历明涂水涨没。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里人耕田时,过来过去,每到此处就听到有“我要出去”的呼喊声,但又四顾无人。人惊惧而不答,一大胆者在反复呼喊声中说了句“你出来吧”,说毕,从土内即出尊石佛。当时张花和辛村人们争要佛像,张花取走佛头,在村北建了“兴国寺”,辛村取了佛身补塑泥头建了“植福寺”。(实际身首未分,石佛至今仍在辛村)。

     2、“观音托梦”:观音堂山门外出檐下,有四根圆石墩支撑的木柱。一个盛夏,附近一何姓农民后生到檐下东柱边午休,熟睡后梦见一女子叫帮她掏耳朵,他惊醒后想另找睡处。但不由进庙到大殿一看,梦中人正是观音大士。果见其一只耳朵里住了一窝马蜂。他便立刻脱下衫子一捂,把蜂窝端掉。处理后又回原地铺上布衫睡着了。结果梦见观音向他说“你想要什么,我感谢你”。他只说了句“咱们受苦人,干活凭力气,给点力气就行了”。一觉醒来时,发王见布衫一角被柱子压住了。他抱住柱子往上一撑,抽出一只手便把衫子拽了出来。有一天,一辆载重马车拉不上庙后南渠的陡坡桥去。牲口愁得也不拉。他去帮忙时,以人代马一发力便拉上去了。此后人们称其为“神力何将军”。在过去的何家老坟里,据说还有过碑文记载。

    3、“枣槛驱瘟”:元代紫云观,清改建为观音海会后,分水地点未按原计划坐南渠来进行。建成后瘟疫流行。属羊的孩子,尤其是庙前何姓的孩子病的多,有个别伤亡。找来风水先生一看,便换了个红枣木山门槛,以逼邪驱瘟。结果把村里的羊死掉成百只,才换来孩子们的平安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