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叫“寻呼机”
“无线寻呼系统中的
被叫用户接收机”
据日本媒体报道
9月底
日本最后一家
BB机通讯公司
停止提供服务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当人们再次提起BB机时,或许大部分90后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而70、80后们则会感慨一个通讯时代的兴衰。就在上上周,日本仅剩的一家BB机运营商Tokyo Telemessage宣告结束了长达50年的寻呼机服务,与此同时,BB机也算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据悉,随着手机的普及,传呼机渐渐失去市场,其中NTT于2007年已结束全国传呼业务,仅在冲绳提供服务的另一家公司也在2017年结束业务。
此前全日本只剩下“东京Telemessage”一家公司继续经营,为关东地区约1500人提供传呼服务。
对于传呼机退出舞台的消息,有些日本民众表示怀念,也有民众表示惊讶,有年轻网民表示“没见过也没用过”。
1141064
「爱している」
9月29日,在日本JR秋叶原站举办了一场特别的“葬礼”,主题是感恩与缅怀,而缅怀的对象是一只从上世纪走来的“高龄”机器——传呼机。这场“葬礼”,正是随着日本仅剩的一家BB机运营商宣告结束服务而举行的。
BB机,老一辈人可能也会称它为寻呼机、Call机,它出生于上个世纪,如今早已被中国市场所淘汰,而在日本的关东地区,至今还有约1500人在使用,只不过这个数字将在未来逐渐减少直至为0。
回看一下BB机的历史,它从1968年进入日本并提供传呼机业务,但其实当时BB机并未流行开来,直到1987年,在BB机发展成有发送数字的功能后,这种通讯方式才开始慢慢走上移动通讯的舞台。
如同破解密码般的
“数字”暗号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很难想像当时的移动通讯是多么的“繁琐”,之所以说繁琐,是因为不像现在用手机中的各种通讯APP那样,发送的信息几乎能同时出现在对方的手机上,而且只要发送想要表达的文字就行了。当时BB机的功能仅仅只限于接收信息而不能发送信息,并且那个时候发送信息也只局限于“数字”,还要结合固定电话与寻呼台,从一台固定电话上输入由日语转成的数字,发送给呼叫台,在一段漫长的等候后呼叫台再将这串数字发送给BB机。
有意思的是,将日语转化为数字,则要根据传呼机的“转化表”——根据表格将话语一字一字地转化为长串数字,收到数字后的解读也是如此。虽然听起来这种做法像是在互相发送密码,但是那些常用数字所组成的句子含义,却永远印刻在那代人的记忆里。例如:39219「先に行く」(先走了)、11110-16「いい人、いる?」(有人在吗?)、5731「ごめんなさい」(对不起)、1141064「爱している」(我爱你)。
BB机掀起的
“传呼机友”热潮
尽管交流的方式过于繁琐,但在当时却几乎是前端科技了。在日本,从1990年开始,BB机的使用者逐年递增,在全盛时期达到将近1000多万台。印象里中国的BB机使用者大多是中年男人,而日本的主要用户群体却是女高中生——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她们热衷于用BB机和男友相互传送信息。也营造了仅属于那个时代的奇妙景象——女高中生们在公共电话大排长龙,然后对着一串长长的数字眉目传情。
BB机的出现使无法相聚在一起的恋人们通过这台小小的机器相互表达爱意。随着市场逐渐扩大,日本当时还掀起过一阵“传呼机友”的热潮——类似于“笔友”,只不过是从写信变成了传输一串串数字。
甚至在当时的杂志上还会有“寻传呼机友”专栏,“呼友”们可以把自己号码和交友期望刊登在杂志上,然后等待“传呼机友”的来临。有的人也因此找到了挚友甚至是爱人。和如今利用互联网交友的“网友”这个身份相似却又不同,“呼友”显得更为神秘、未知,因为你无法在这世上找到任何关于他的信息,而你所知的,仅仅只是一串又一串的数字罢了。
在这场面对过去时代的“葬礼”上,日本市民对着印有“1141064”的BB机一一告别,用BB机听得懂的语言告诉它——“爱している”,我爱你。同时也在这一天,BB机向日本传达的最后一条信息——爱している。
可惜数码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到没法想象,今天咱们就来回忆回忆那些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的电子产品吧。
Modem
它的学名应该叫做调制解调器,记得大家当年都亲切地称呼它为——猫儿。
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个外置解调器和一根电话线,就可以和这个世界连上啦!还记得当初铛-铛-铛的拨号上网声吗?52k,贼慢贼慢,不知道现在还有人用吗?
有了生平第一个263邮箱,第一个QQ号,知道了第一代门户网站新浪,第一个搜索引擎谷歌,还注册了新浪的缘俱乐部,意外认识了一个在上海的网友(当时小编在四川读大学),然后,两人热火朝天地在网上开聊,从一天三封email到后来的msn视频聊天,再到后来成为了恋人、爱人,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
据说,现在很多人都在打魔兽的怀旧服务器,大概大家怀的就是旧吧。毕竟,那里面蕴藏了太多的传奇故事……
录像机
那是小编上小学的时候吧,家里有台录像机,趁着父母不在家,邀约一帮同学回家看电影,火遍大江南北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哇哦,开头的画面还是有点不可言说的,小学生当初还是被吓了一跳,不过后面的催泪镜头还是记忆深刻,眼泪嘛也是流得稀里哗啦的。这电影,看了得有七八遍吧——到最后变成了观察电视机前的人怎么花式掉眼泪了。
反正当时特别流行看录像带(实际上可看的并不太多),谁家要是有台录像机,那可是能在小伙伴中称霸的!
小霸王游戏机
魂斗罗、超级玛丽、小坦克、俄罗斯方块、马戏团……经典游戏实在太多,就记得打得机器发烫,直冒青烟,不得不用电风扇对着变压器降温。
很遗憾呐,即使开了30条命,我也还是撑不到最后,我的角色一旦归西,我就非常乖地看着我老爸如何神一般的操作魂斗罗(没错,我们真的是一起玩的),最后……我就是眼睁睁地看着他打了通关。
马里奥,大家有没有通关啊?各位,最经常在哪领盒饭啊?反正我是……通……咳,在第一大关的四小关就领盒饭了,对,当时我玩游戏非常得菜,但我们只要“快乐”就对了,不是吗?
文曲星
说了那么多玩的,其实小编还是非常爱学习的。这不,大学时代的标准配置——文曲星。这应该是最早的掌上电脑了吧?借着学英语的旗号,我从黑白屏买到了彩屏高配,现在家里还留着一款呢。记得价格不便宜,一台就要好几百大洋。
好像功能还挺多的,不过我怎么光记得用它来玩俄罗斯方块了。咳,小编的英语成绩还是不错滴,大一下学期过四级,大二上学期过六级。不过,口语还是一塌糊涂。这,也不能怪文曲星,不是?毕竟那会儿人家也就智能到把厚厚的英汉词典装进去,还不能AI地让你英语流利说。
Walkman
大家都叫它随身听吧。就是它,陪伴我们度过了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寂寞难耐的大学时光。从王菲到黑豹,还有打口带——绝对的欧美流行音乐的启蒙教育者。当然,也用它来听英语和广播了。大学宿舍熄灯以后,躲在被窝里,塞上耳机听小凡的篇篇情。天呐,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小凡居然是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当初我和那个他,分别在四川和湖南读大学,毕业后,我们来到上海工作,my god,我们竟然拥有同款回忆,小凡略带鼻音的俏皮声音,温暖而亲切,她口中的故事和音乐总是轻快而动人的。
MP3、MP4
作为walkman 的替代者,MP3的寿命好像也不长久。它的使用还是挺方便的,只需要将电脑上的音乐复制到里面,接上耳机就可以听了;也正是它的小巧,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喜欢,成了坐公交、挤地铁时的最佳伴侣。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它就慢慢淡出了市场。
相比MP3的话,MP4就更给力了,它不但可以听音乐,还可以播放视频,看短片、电影等已经成了它的专长。不过,它的价格相比MP3来讲要贵上很多,所以它一直没有取代MP3。等着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出现,它的地位也就显得很尴尬了,所以只能慢慢地消失了。
这里,必须还要提一下苹果的iPod。
作为苹果的一代经典产品,除了没有通话功能之外,其它的娱乐都有了。它应该是iPhone4出现之前最具创意的产品了,只可惜它也只风光了几年时间,当下也已经很少了。
卡片式数码相机
智能手机刚出现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厉害的摄像功能,一些买不起单反的人,还是比较喜欢用卡片相机的,一是方便携带,二是它的价格也比较便宜。但是随着智能手机不断地提高镜头像素以及机身的防抖功能,使拍照效果越来越清晰,如今的手机拍照功能都敢与单反效果相媲美了,卡片数码相机迅速成为闲鱼和淘宝上的古董了,许多家长买来给孩子当玩具玩。
综合摘自:央视今日亚洲,新民周刊 等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属原作者
文章源于授权作家或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